配资被平仓 中哈刚达成重大合作,蒙古国态度反转,主动访华想求中方帮几个忙
2月14日,蒙古总理奥云额尔登访华,这是他自2021年以来的第四次访华。访华期间配资被平仓,中蒙达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,包括边境铁路建设、煤炭贸易以及蒙古煤矿扩产计划。值得一提的是,奥云额尔登这趟行程,距离他上次访问中国只有三个月。
那问题就来了,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奥云额尔登如此频繁的访问中国?其实是想要主动请中方帮几个忙。
一个是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,想看看有没有转圜的余地。在此之前,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向外透露,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可能会推迟,并强调是否可能陷入“长期停顿”。也就是说,蒙古主动放弃了该天然气管道项目。
该管道项目本身是中俄直接合作的项目,各自负责自己境内的天然气管道建设,天然气管道从新疆入境中国。但是俄罗斯一侧位于阿尔泰山,俄罗斯要修建的话,价格需要付出大量成本。为了缩减成本,俄罗斯提出了过境蒙古。
中方对于这一提案是不感兴趣的,一方面俄罗斯要求中国承担在蒙古管道的建设成本,另一方面即便建成该管道,每年也需要为过境蒙古提供付出大量的“过路费”。
结果中俄好不容易谈妥,蒙古也能从中吃到红利,但蒙古转头就漫天要价。原因是蒙古在国际关系上,更加喜欢和美国“打成一片”,大力发展“第三邻国”战略,来凸显蒙古的重要性。而蒙古与美国关系,则成了对中俄两国要价的筹码。
对于这种无理要求,中国自然不可能同意。所以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共同努力下,s黄芳达成了重大合作,成功说服了俄罗斯,建设一条中俄哈的天然气管道,过境蒙古的方案直接放弃。
这就导致本身是想要漫天要价的蒙古,彻底失去了要价的资本。这才有了奥云额尔登这次访华的一个重要内容,希望寻求转圜的余地。毕竟每年上亿美元的过境费用,对GDP只有200亿美元的蒙古来说,至关重要。
二是希望中国能够继续扩大对蒙古煤矿的进口。煤矿出口一直都是蒙古的经济命脉。但是由于蒙古本身基础设施太过于落后,导致即便是煤炭挖出来了也运不出去,变相抑制了蒙古国内的经济发展。所以蒙古访问中国的另一个目的,就是讨论中蒙铁路建设工作。该项目实际上从2009年开始就在谈判,一直到2016年才有所起色。但到目前为止,中蒙铁路建设工作依旧没有消息,蒙古现在是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
尤其是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大背景下,“美国优先”的政策正在不断蔓延,特朗普也不太可能为了一个被中俄围成“铁桶”的国家投入太多精力,更不用说为蒙古提供支撑和中俄漫天要价。
这时候的蒙古,要继续对中俄保持强硬态度,结果只会遭到无情地反击。毕竟蒙古作为一个只有中俄两个邻国的小国,包括生活用品的所有东西,都要从中俄进口。教训一下蒙古,甚至不用出动什么特定的政策,只要宣布中蒙铁路检修,乌兰巴托的超市马上就能手纸售罄。
在这种情况下,蒙古即便是有心成为美国在中俄之间打下的一根钉子,也没有那种能力,更没有外部支援。
所以,蒙古最佳的做法,就是改变与中俄的双边关系,把姿态放低,争取把条件要到更高,这才符合蒙古的利益。
但问题在于,蒙古长期奉行“第三邻国”战略,“泛蒙古主义”动不动就泛滥,希望借着美国、欧盟、印度这些国家,实现蒙古祖上的荣光。
这就注定蒙古不会跟在中俄的后面,安心发展经济。只要一有机会,就立刻跳反,勾结外部势力,背刺中国。
虽然以蒙古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配资被平仓,也掀不起什么大浪。但经常性的背刺一下,还是让人像有些忍无可忍的感觉。比如在前年其向中国提出要求,要求中国把天津港免费租借给蒙古,让蒙古获得一个出海口,并且时限为50年时间。之所以敢提出这种要求,显然是认为自己可以了,拿到了美国的支持了,能够“拿捏中方”了,现在的蒙古国,确实是有些“夜郎自大”的感觉,若是再不及时端正态度,恐怕以后就算知道后悔,也来不及了。